• <object id="d7hth"></object><menu id="d7hth"><strong id="d7hth"></strong></menu>
  • <nav id="d7hth"></nav>
  • <nav id="d7hth"><u id="d7hth"></u></nav>
  • <menu id="d7hth"><u id="d7hth"></u></menu>
    <menu id="d7hth"></menu>
  • <nav id="d7hth"><u id="d7hth"></u></nav>
    <menu id="d7hth"></menu>
    <nav id="d7hth"></nav>
    <menu id="d7hth"><tt id="d7hth"></tt></menu>
  • <object id="d7hth"></object>
  • <table id="d7hth"><strong id="d7hth"></strong></table>
    <menu id="d7hth"><strong id="d7hth"></strong></menu>
    <div id="d7hth"></div><input id="d7hth"></input>
  • <input id="d7hth"><tt id="d7hth"></tt></input>
  • <nav id="d7hth"><strong id="d7hth"></strong></nav>

  • 您的位置: 資訊中心 >兩會動態 >資訊詳情
    全國政協委員姜耀東:重新審視煤炭價值,發展安全高效產能
    發布時間:2023-03-07 09:05
    來源:中國煤炭報

      “沒想到還會連任,我高興之余,深感責任重大。我將繼續為煤炭人發聲。”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礦業大學(北京)原副校長姜耀東告訴記者。

     
    姜耀東
     

      已連續擔任兩屆全國政協委員、今年65歲的姜耀東,再次連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。每年全國兩會上,他的提案多與煤炭相關,今年也不例外,“助推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是我的衷心所愿”。

      重視煤炭在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中的作用

      “從我國國情看,煤炭占我國已探明化石能源資源總量的97%左右,是最豐富的能源。在相當長的時期內,煤炭仍是我國能源安全的核心支撐。”姜耀東說。

      長期以來,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5%和70%左右。近年來,煤炭消費比重逐步降低。2022年,煤炭消費仍占一次能源消費的56.2%。相關權威機構研究顯示,到2030年,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依然占45%左右,主體能源的地位和作用難以改變。特別是俄烏沖突爆發后,國際能源供應格局深刻調整,能源供應緊張局勢加劇,世界各國都在通過提高能源供應多元化水平、加強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、發展可再生能源等政策措施,維護本國能源安全。

      姜耀東在調研中發現,新能源發電當前仍存在棄風棄光率偏高、調峰能力偏弱等問題。“新能源發電與煤電的供電組合既能滿足‘雙碳’目標要求,又能保證電力供給和調峰能力,是當前煤炭企業發力新能源的最主要方向。”姜耀東說。

      “發揮煤炭在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中的作用意義重大。”姜耀東認為,建設新型能源體系要立足能源資源稟賦,促進煤炭等傳統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,促進煤炭等傳統能源與新能源、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,推動煤炭與清潔能源技術、產業與模式的有機融合,實現煤炭等傳統能源與新能源、可再生能源互為支撐、互相補充、互相促進。

      為此,姜耀東提出四點建議。

      一是進一步加強對中長期煤炭供需形勢的研判,把握中長期煤炭資源供求趨勢、區域分布、結構特征,科學確定煤炭資源開發節奏,完善煤炭市場長效機制,維護市場供需平衡,提高煤炭供應質量和效率。

      二是發揮好煤炭資源優勢,加強能源系統一體化整合,堅決避免自行建設、重復建設、標準各異、數據難以共享的弊端;加強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,發揮好煤炭資源的優勢,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和系統工程方法,把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氣、新能源等各個子系統、分系統整合成一個緊密結合的有機整體,統一規劃、統一建設、協調運行,產生“1+1>2”的效應。

      三是建立國家新型能源體系建設部際協調機制,通過跨專業、跨領域的深度融合,在產業政策、規劃布局、技術研發、市場準入、投資管理、節能環保等多方面,協調解決發展中出現的重大問題,推動相關工作落到實處。

      四是出臺政策支持和鼓勵新能源發電與煤電的供電組合。鼓勵煤企布局新能源發電,如風電項目和光伏項目融合開發,包括露天煤礦、采煤沉陷區建風電廠、采煤塌陷區“漁光互補”光伏電站等綠電項目。

      對先進產能建設給予更大政策支持

      除了積極謀求轉型,煤炭企業依然要苦練內功。作為我國煤礦先進生產力的代表,安全高效礦井應該展現更大作為。

      據悉,自1992年原煤炭工業部提出開展高產高效礦井(2007年更名為安全高效礦井)建設以來,全國安全高效煤礦從1993年12處發展到目前1146處。2022年,在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命名的1146處安全高效煤礦中,“一井一面”集約化生產的煤礦在70%以上,綜合單產和原煤工效約為行業平均水平的1.8倍,利潤總額占規模以上企業總利潤的80%以上,井工煤礦厚煤層采區回采率約83%,1144處實現安全生產“零死亡”,部分安全高效煤礦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。安全高效煤礦以全國煤礦數量1/4左右的占比貢獻了全國70%以上煤炭產量。

      “安全高效煤礦建設,帶動了煤礦裝備的數字化、智能化、自動化,推動了煤炭企業管理現代化,推動了煤礦質量變革、效率變革、動力變革。”姜耀東說,“但也要看到,當前全國建成的安全高效煤礦占比小、覆蓋面窄、復雜條件下建設難度大、科技引領支撐作用不足等問題突出,嚴重制約了安全高效煤礦建設的步伐。加強統籌協調、政策支持已成為安全高效煤礦高質量發展的緊迫任務。”

      在此情況下,姜耀東建議,一是完善安全高效煤礦稅收優惠政策,對安全高效煤礦實施稅費減免、貸款和項目優選等優惠政策,鼓勵安全高效煤礦數字化、智能化發展,實現綠色低碳轉型。

      二是將安全高效煤礦置于先進產能核增的優先位置,對特級安全高效煤礦生產能力核增時,適當提高所需產能置換指標折算比例。

      三是支持鼓勵大中型煤礦技術改造,推廣應用綠色智能開采技術,積極鼓勵小煤礦進行數字化、智能化、自動化建設,提高安全高效煤礦達標率。

      四是加大對安全高效煤礦關鍵技術、裝備研發支持力度。鼓勵大型企業、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科技創新體系,支持有條件、有能力的企業和科研單位建立技術創新聯盟,推進數字化、智能化技術在安全高效煤礦的推動應用,提高安全高效煤礦技術裝備國產化水平。

  • <object id="d7hth"></object><menu id="d7hth"><strong id="d7hth"></strong></menu>
  • <nav id="d7hth"></nav>
  • <nav id="d7hth"><u id="d7hth"></u></nav>
  • <menu id="d7hth"><u id="d7hth"></u></menu>
    <menu id="d7hth"></menu>
  • <nav id="d7hth"><u id="d7hth"></u></nav>
    <menu id="d7hth"></menu>
    <nav id="d7hth"></nav>
    <menu id="d7hth"><tt id="d7hth"></tt></menu>
  • <object id="d7hth"></object>
  • <table id="d7hth"><strong id="d7hth"></strong></table>
    <menu id="d7hth"><strong id="d7hth"></strong></menu>
    <div id="d7hth"></div><input id="d7hth"></input>
  • <input id="d7hth"><tt id="d7hth"></tt></input>
  • <nav id="d7hth"><strong id="d7hth"></strong></nav>

  • 精品vpswindows好妈妈